网上有关“如何辨别真丝的真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辨别真丝的真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辨别真丝真假的方法如下:
1、编号:绸缎实行由统一制定的品号,品号由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5位数字从左向右第一位数全真丝织物为“1”,化纤织物为“2”,混纺织物为“3”,柞蚕丝织物为“4”,人造丝织物为“5”。
2、价格:真丝织物价格较高大约是化纤、仿真丝绸缎的4倍左右。
3、外观:全真丝服饰光泽幽雅柔和,呈珍珠光亮,手感柔和飘逸。
4、特性:丝绸产品应略有刮手的感觉,互相摩擦时可听到清脆的响声即“丝鸣”。
5、燃烧法:抽出部分纱线燃烧,真丝看不见明火,有烧毛发的味道,丝灰成黑色微粒状,可以用手捏碎。
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破坏的事例、数据
1.成藏动力学特征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大部分地区属于正常压力系统,地层压力系数为0.90~1.20。在常压系统中,油气运移以浮力驱动为主,运移相态主要为游离相。青一段属于超压系统,青山口组特别是青一段发育区域上分布稳定的大段泥岩,由于地层水排水不畅,在压实过程中容易形成欠压实,加上暗色泥岩大量生烃作用、成岩过程中黏土矿物脱水作用等因素造成的增压作用,导致青一段产生强烈的地层超压。
2.超压分布特征
超压的分布特征对排烃、油气的运移非常重要。前人利用声波测井资料对三肇凹陷探井现今的超压和剩余地层流体压力进行了计算(王天奇,2006)。
计算方法:
首先,根据前人研究,建立了泥岩正常压实的声波时差曲线函数:
ΔT=550.716e-3.80512×10-4·h
式中:ΔT为深度为h(m)处的声波时差值,μs/m。
(1)最大压应力,即上覆地层压力(S1)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S1为上覆地层压力,MPa;dr为平均岩石密度,g/cm3,计算中取2.31;h为深度,m;f为压力单位换算系数,为9.80665×10-2。
(2)静水压力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Pw为静水压力,MPa;dw为地层水密度,g/cm3,计算中取1。
(3)最小压应力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S3为最小压应力,MPa;ν为岩石泊松比,计算中取实测岩石泊松比的最大值,即0.36。
(4)地层流体压力
由
可得
式中:Δt0为岩石地面声波时差,μs/m,计算中取550.716;Δt为深度h处岩石的声波时差,μs/m;he为等效深度,m;c为常数,计算中取3.80512×10-4。
地层压力(P):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5)剩余流体压力(Py)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利用三肇凹陷地区多口探井的声波数据,对青一段下部地层流体超压和剩余流体压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地层超压还是剩余流体压力,都呈明显的规律性分布,即地层超压和剩余流体压力与埋深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埋深的增加,超压和剩余压力也呈上升态势,由斜坡区向凹陷内部超压和剩余流体压力呈增大趋势。这一结果表明,三肇凹陷剩余流体压力比较高,具有排烃条件。
3.输导体系
如前所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的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及其派生的裂隙系统,其次是泉四段的渗透性砂体,因此,其输导体系是以断层为主体、由断层和渗透性砂体相互切割构成的复杂连通网络,其中断层的作用至关重要。油层底界到青一段底界的距离反映了烃类向下侵位的最小深度,根据探井测井资料统计,三肇凹陷一般在100m左右,最大可达300m以上。显然,如此大规模的油气下侵没有断层的沟通是不可能的。断层一方面在纵向上沟通了青一段烃源岩和扶杨油层砂岩储层,另一方面断层与扶杨油层渗透性砂岩相互切割、交叉,在空间上构成复杂的输导网络。
总之,本区断层极为发育,并且大部分终止于青一段地层中,就像插入超压仓的许多导管,当青一段泥岩产生的超压积累到一定程度,或受构造活动的触发,断层开启,油气向下运移。
4.排烃机制
青一段的超压是烃类外排的动力,但并不是说有超压就能产生油气的初次运移,只有当超压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青一段生油岩生成的油气才能突破超压仓,沿裂隙排出,进入到疏导体系或储集层中。
异常高压缝形成机理:异常高压地层中的高孔隙流体,不仅降低了泥岩颗粒之间的摩擦系数,使岩石的强度降低,而且改变了岩石发生破裂时的有效应力场,促使破裂产生。总应力(S)、有效应力(σ)和流体孔隙压力(P)之间的关系为:
σ=S-P
若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到一定值,应力则向左移动,逐渐与破裂包络线相切,导致岩石剪切破裂或张性破裂。应力分析表明,在异常高压地层中,岩石主要产生张性破裂,而在静水压力层段,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仅产生剪性破裂。张性破裂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油气的储集空间,而剪裂缝一般呈闭合状态,对油气运移聚集意义不大。
Rouchet根据应力、流体压力、岩石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得到一系列裂缝保持张开和延伸的定量公式。要使岩石产生裂缝和使裂缝继续扩展,孔隙中流体压力Pp必须超过最小压应力S3与在岩石内聚力最小处岩石抗张强度K之和,即:
Pp≥S3+K
要使裂缝在无支撑物的情况下保持张开,必须满足:
Pp≥S3
青一段泥岩超压形成时间较早,在埋深600~1100m就已基本形成(高瑞祺,1984)。青一段泥岩在1100m左右进入生油门限,随着埋深的继续增加,地层温度逐渐升高,在水热增压、烃类生成、黏土矿物的脱水以及自身矿物生成和碳酸盐胶结作用导致有效孔隙度变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异常高压急剧增大。
根据探井现今超压计算表明,大致在埋深1600m左右,剩余流体压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抗张强度,使断至青一段内部的断层张开并侧向或向下扩展,流体迅速排出,进入扶杨油层常压系统中,随着压力释放,断层闭合,青一段又进入新的超压增压阶段,如此反复,流体不断排出。在此过程中,流体携带的油气向扶杨油层运移,优先进入渗透性较好、排替压力较低的砂体之中,逐渐聚集成藏。
5.成藏期次分析
扶杨油层油气注入分为3期:第一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20℃,有机包裹体分布于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愈合缝和方解石胶结物中,晚期石英次生加大边与方解石胶结物之间存在油迹(或沥青),而石英颗粒愈合缝中的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0~110℃,说明在均一温度为90~100℃至110~120℃之间发生过一次构造活动,导致石英颗粒破裂;第二期油气注入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150℃,发生于方解石脉充填和石英颗粒裂缝愈合过程中,方解石脉中发现沥青质说明该期油气充注规模较大;第三期油气注入记录于石英次生加大边的有机包裹体中,均一温度为160~170℃。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早期注入的烃类热演化程度低,晚期注入的烃类热演化程度高。由于埋藏史的影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气充注期应晚于齐家-古龙凹陷。
根据构造发育史研究,嫩一段沉积时期,三肇凹陷大部分地区青一段地层埋深已达到或超过1100m,率先进入生油门限,此时超压已经形成。到嫩江组沉积晚期,埋深增加到1600m以上,地层温度达到80℃以上,形成的异常高压达到岩石的破裂压力,泥岩微裂缝产生,并使原来封闭的断层开启,油气开始向扶杨油层运移,随着盆地持续快速沉降,异常高压→断层开启→排烃(压力释放)→断层闭合(超压系统封闭)→超压增长,这一过程反复进行,油气成幕式向扶杨油层储层中注入,排烃过程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末期,相当于第一期油气充注。
嫩江组沉积末期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构造反转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三肇凹陷形成构造雏形,嫩江组上部地层遭受剥蚀,青一段地温降低,异常压力得以释放,因此油气充注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后有一个短暂的间歇期,流体包裹体分析已证实了这次构造活动的存在。同时构造运动打破了扶杨油层中的压力平衡,使早期注入的油气沿输导体系进行重新分配,在构造应力和油气本身的浮力作用下向长垣构造高部位侧向运移,在合适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这是扶杨油层的第一次成藏。
第二期油气充注始于晚白垩世早期(相当于四方台子组沉积时期),一直持续到明水组沉积末期,该期三肇凹陷青一段地层埋深超过2200m,地层温度达到110℃以上,油气大规模向扶杨油层运移,通过断层的沟通,青一段泥岩层的超压有可能延伸到紧邻的扶杨油层之中,直到流体注入渗透性砂岩之中。古近纪前的构造活动结束了这次油气充注,此次构造运动使三肇凹陷构造定型,诱发油气发生侧向运移聚集,开始了扶杨油层的主要成藏期。这个过程中地层抬升、大面积遭受剥蚀、地温剧降,之后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排烃间歇期。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于新近纪至今,该期油气充注规模较小,以扶杨油层内部的油气侧向运移聚集作用为主,此为第三个成藏期。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耗费木材133万立方米,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需毁掉146平方公里的森林。一次性木筷的广泛使用,给森林资源带来较大的压力。我国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产同样的粮食,我们比美国多用一倍的水。据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介绍,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的大头,约占总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只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1/3左右,多半损失在送水过程和漫灌之中。工业上,我国万元产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发达国家却仅有100多立方米。另外,城市生活用水的数量虽远远低于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但生活用水中人们对水资源的毫不吝惜和肆无忌惮的浪费却与前二者相差不大。据统计,北京市仅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人们不仅浪费着正在用的水,还在无形中破坏着那些尚未用的水资源。目前,全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湖, 使得全国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加剧了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80年代末期,昆明的一个农民往盘龙江里倾倒一小板车废旧染料,把整个江染成红色,使自来水厂停产一天,“一个人就污染一条江”。破坏水、污染水容易,而要治理污水却很不容易。全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淮河地区每年有180万吨严重污染物COD进入淮河,1998年实施“零点行动”后,COD量降至90万吨,而要真正达到治污标准,则需将COD量降到30万吨,这至少还需要投入1万亿元。
除了浪费水和污染水外,由于不明水规律,对水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未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水源枯竭。在河西走廊的甘肃省石羊河上,位于下游的民勤盆地80年代尚有6亿立方米水资源, 90年代猛降至0.8亿立方米,缺水危机笼罩着民勤人,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相距仅百公里的上游武威盆地占据了1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生活在这个丰衣足食时代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深远含义呢?也许没有多少人还记得了吧。事实就是如此。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节约”一词在人们的心里已日渐忽视和淡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种种的浪费现象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其后果是很严重的!13亿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每人浪费一度电,就有多少的发电厂一天的发电量啊。积沙成堆,积水成河。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节约一点点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些巨大的浪费了。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9日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
这份2002年度《活着的地球》报告是依据来自全球范围的科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数”和“全球生态影响指数”是最重要的两个数据参考指数。
报告认为,目前人类的透支消费是不能长期持续的。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了54%;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
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资源的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两个地球吗?
报告还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长的土地和海洋面积总共为114亿公顷,即全球每60亿人口仅有1.9公顷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这份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发出警告说,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正以远远超出地球负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其中,美国是地球资源的头号耗费大国,人均耗用资源量是同属发达工业国英国的2倍,是一些非洲国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还多!报告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海陆面积为5.27公顷,但他们消耗的却是9.7公顷地域内的资源,差额部分当然来自不发达国家。而非洲人均拥有1.55公顷海陆面积,但他们实际能用到的资源只有1.36公顷。
为此,报告严肃地批评指出,富有发达国家的浪费生活模式是导致地球自然资源被高速耗费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趋势不改变,到2050年,全球海洋渔产资源将枯竭,能吸收人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将被完全摧毁,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净水源变得极为稀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环境将岌岌可危。
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乔纳森.洛认为,要想制止这一趋势、达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通过改进技术降低能源消费,采用更为节约的消费方式,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系统。
据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将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赶在峰会召开前一个月发表这份报告,旨在呼吁各国政府不要只顾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长远,切实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通过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和全球化,所谓“人类困境”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小团体。
1972年3月,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报告的结论是: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
“零增长”理论诞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发展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告,题为《我们共同的前途》,报告中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可持续发展”一词已风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研讨的焦点。(本报记者孙佳华)
人类每年的消耗量已经超出地球产出量的20%,当今平均每个人使用了2.2公顷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实际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限度是每个人1.8公顷———
关于“如何辨别真丝的真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毓海]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hnjsjm.com/hainin/517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毓海”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辨别真丝的真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辨别真丝的真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辨别真丝真...
文章不错《如何辨别真丝的真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