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终极关怀(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的简介)

网上有关“朱熹的终极关怀(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的终极关怀(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许多年前,一位台湾青年到耶鲁大学留学。他在跟一位神学院教授对话时说:“基督徒认为人有原罪,好像太消极了;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比较正面积极。”教授反问这位青年:“你们讲人性本善,那中国有坏人吗?”“有的。”“中国人会做坏事吗?”“也会。”“那如果人性本善的话,恶从哪里来?”

这一反问,问得青年哑口无言,发誓:“这一生如果不把儒家的人性论说清楚,誓不为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孔子、孟子这么好的思想,岂可让人家一句话就问倒?”

这位立志要说清楚儒家人性论的青年就是傅佩荣先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近期出版了他的著作《先秦儒家哲学》。这本书是他在台大讲课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基本涵盖了他“钻研西方哲学数十年后,回过头来研究中国哲学”的主要见解。

如何学习哲学?

在这本书中,他解读了《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周易》等六部典籍,探讨了儒家哲学研究方法、真假儒家、道、人性、天命、宗教观等重大问题。

傅佩荣先生认为,认为哲学家的任务,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哲学应该被理解成“由人的理性出发,去寻找终极关怀的过程”。

他主张借鉴诠释学方法重读经典,即读一段文本、看一段新闻、听别人说一段话,要经过四个步骤,才能界定他的思想:第一,经典究竟说什么?第二,经典想要说什么?第三,经典能够说什么?最难的是第四步,经典应该说什么?

他认为,只有先秦儒家哲学才是真正的儒家,荀学不是儒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不是儒家。甚至认为,宋明学者的注解是学习孔孟思想的阻碍,弊多于利,因而主张回到孔孟原典。

精于考据,新见迭出

研究古典,考据功夫至关重要。凡学者想要提出见解,必须善于训诂之学,字字有来历,才敢提出新见解。

傅先生精于考据,屡有新见。如关于“束修”的解释。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通常语文老师以朱熹注解为标准,解释这句话为:“自己带着十束肉干来找我的,我没有不教的。”傅先生经过考证指出:“束修”指十五岁,孔子的意思是说,十五岁以上的孩子没有不教导的。

又如关于“传不习”的解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朱熹注:“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傅先生分析前两句,主语是“吾”,依朱熹所解,“传不习”主词变为“老师”。他质疑:如此简单的三句话,连主词都无法统一,实在不太合理。所以,曾子所说的应为:我传授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先实践呢?这三句话都是以“我”为主词,分别涉及三种对象:“为人谋”是针对长官或老板,“与朋友交”是针对朋友,“传”是针对学生。这样的解释,就合理多了。

当然,傅佩荣先生考据成绩,最得意的应该还是“人性向善”说。当年耶鲁教授关于人性本善的反问,刺激他对儒家人性论做深度研究,发现人性本善、本恶的问题根本是个伪命题。

说人性本善或本恶,这种说法属于“本质论”,犯了自然主义者的谬误。所谓“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人跟人相处才有善恶的问题。孟子提到“善、不善”,都会加上“为”字,为善、为不善,明白表示“善”是行为的层次,但发动的力量是由内而发的。傅佩荣先生指出,孟子说“性善”的真正意思,是说做善事不是别人叫“我”做的,而是真诚之后,这个自我要求的力量由内而发,这就是“人性向善”。

为什么宋明理学讲“人性本善”呢?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对抗佛教、道教而提出的。佛教说性是空的,他们觉得有道理,但又不接受“空”,于是引述孟子的“性善”,以为人性是善的、人性本善,一路发展至今,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很少有人摆脱得了这个圈圈。

挑战权威,不留情面

傅佩荣先生认为,秦以后就没有真正的儒家存在了,“从郑玄一路下来,到朱熹、王阳明,他们说的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只有“脱离了帝王专制,才能学到真正的孔孟思想”。因而他在讲学中对于权威往往直斥其谬。

他说朱熹:“其实朱熹注解《论语》的错误不可胜数。”他关于人性论的探讨,其实主要是针对朱熹来商榷的。关于孟子的“四端”说,朱熹理解为人性本来就有“仁、义、礼、智”(善),表现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傅先生指出:“他(朱熹)的说法完全把孟子的意思颠倒了!学习文本的立场,是一定要尊重原典、尊重作者。”

在解说《大学》时,他指责朱熹“不但改变了《古本大学》的内容顺序,还为‘格物致知’补上了一段话。前面我们讲了,他对‘格物致知’的看法难以自圆其说。所以,我们这里正本清源。”

他对导师方东美先生的治学之失也直言不讳,说他“从小念四书,必定是看朱熹的注解,接受了‘人性本善’的观念,终身难以改变。他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儒家、道家思想,但没有强调问题的核心。”“秦始皇以后的‘帝王专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扭曲。真正的儒家、道家从秦始皇之后就失传了,但是方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学问带点“侠气”

喜欢金庸的读者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傅佩荣先生也是一个金庸迷。他说:“我年轻时候曾经七天七夜不睡看金庸的小说。不做一点疯狂的事,怎么算是年轻人呢?我是指疯狂地念书。”

因为捻熟金庸,所以在讲课时也会随时拿出金庸作比:“北宫黝更像一位侠客。选择他这样的做法一定要身强体壮,金庸小说里的武林高手可以这么做。”讲《易经》的时候,他说:“我最早听到的《易经》内容,是在读金庸时见到‘降龙十八掌’这个功夫,那是丐帮的镇帮之宝;还有‘乾坤大挪移’,是明教的武功。当时真的以为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都是武功的招数,学了《易经》之后,才知道这都是乾卦的内容。”

或许正是因为喜欢金庸,沾染了一些“侠气”,才有前面不惧权威,勇于创新的胆气。

本书是作者由讲课稿修订、编成的,加之作者意在普及,因而语言通俗,浅显易懂,凡是引用文字,都详加解说;关键问题,多次重复、再三解释,非常适合初学者和非专业的普通大众来阅读,是一本很好的先秦儒家哲学的普及读物。

不过,傅佩荣先生直追孔孟,否定荀子以至宋明理学为儒家哲学,学术勇气可嘉,但毕竟是一家之言。读其书、学其法则可,若奉为真理则不必。毕竟任何一种学说,都要随着时代变迁而丰富。因荀子以及宋明理学偏离孔孟一线,便将其一概否定,未免太过。这是需要读者注意的。

、如何理解《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版图上,有哪些地方尤其需要我们去细细打量、深深思索?

本版新设的《人文地图》专栏,试图为读者勾勒一幅幅图景,以便以行走的方式去了解去感悟,追寻中华文化的足迹,激发旅途中的文化思考。

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与弟子们历时十四载周游列国,饱尝艰辛,他们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孔子人生重要阶段在路上

王大千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旅途的欢乐抑或困苦,都没有让孔子停止他的人生哲思。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面对山水发出的对人生最深刻的认识,是对人生旅程的终极关怀与深刻思考。看到四季自然地更替,又引发了他对自然大道的无限感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没有深刻繁复的说教,在自然大道面前是如此的深悟与感怀。

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是在路上,他是旅游者的千古样本,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集孔子智慧大成的《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游历的功劳。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哪一个不是乐山乐水的呢?被称为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出八卦,成为东方文明中的智慧源头。宋代大儒朱熹,为官不过50余日,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武夷山等风光秀丽之地著书讲学。看到一湾水潭,他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比喻,要人清澈自己的心性;见到江水中逆流而上的航船,他发出 “不进则退”的力学感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一生倡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务实治学之道。在自然的启发陶冶之下,圣贤达人往往能体悟出人生的大智慧。

近当代诸多大家,无不涉历寰球,学贯中西。异域的山水风景、民俗风情,无疑给了他们太多的启迪与思索。这是在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的交流,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绚丽绽放的文明的花朵。

放下历史看今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人生旅行的智慧。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重要的旅行,伴随着思索,成就了智慧。既然从出生就注定不能停止这场人生的旅行,所以,不妨向孔老夫子学学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畅游吧。

孔子周游列国地理范畴

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有120多个。诸侯国彼此之间、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具有广泛的血缘、文化及制度上的联系。至春秋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事实上已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兼并战争。到春秋末期,留存的诸侯国有十几个。

鲁国是周王朝分封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孔子的母国,建都于“少昊之墟”的曲阜。西周初期,鲁国属诸侯国中的大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山东中南部和中西部一带,此后鲁国逐渐衰弱,至春秋末期,只能算一个中等诸侯国。史料记载,孔子时期的鲁国疆域至少含鲁都曲阜、中都、负瑕邑、絥邑、絣邑、西郓邑、费邑、武城、邱舆城、谢过城等。这些古城邑与孔子活动有着密切关联。后人考证,中都在今汶上县,负瑕邑在今兖州市,絥邑在今东平县,絣邑在今宁阳县,西郓邑在今郓城县,费邑在今费县,武城、邱舆城在今平邑县,谢过城在今泰安市。颛臾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平邑县。

孔子周游列国以鲁国为原点,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周边国家游历。周游的国家有鲁国西南方的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北方的齐国,西方的京城、卫国、曹国、郑国,东方的杞国。孔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壮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变革时代。孔子因和当时鲁国国君政见不合、郁不得志而离开鲁国。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艰难跋涉,为实现政治理想而不懈求索,这一游走,便是十四载春秋。

负暇邑,周游列国第一站

负暇邑,今山东兖州城东北5公里古城村一带。

地方志记载,兖州古城村,系春秋时鲁国负暇邑故城址,当时鲁国有驻军。综合史料,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应是此地。

离开曲阜,经327国道不远,便至兖州古城村。在村头驻足眺望北边,想象着当年孔子与弟子策鞭西行直奔卫国的身影。作为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如今能够寄物凭吊的东西太少太少。

另有一个说法,郓城是当时鲁国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春秋时期谓西郓邑,简称屯地,这个地方从某种视角上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出发地。

孔子出走前任鲁国大司寇,掌握兵权,他知道军队是国家的命脉,在离境前最后视察一下自己国家的军队,表明自己抗击齐国的决心。在西郓邑,孔子遇见鲁国乐师师己。师己是季桓子派来专程给孔子送行的,他安慰孔子:夫子您本无错,表示对孔子的理解。孔子告诉他:自己想唱首歌,宣泄郁闷。孔子即兴吟唱的正是有名的《出走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竭,可以死败。盖忧哉悠哉,维以卒岁。”

当时孔子为何要出走?《出走歌》表达了何种意愿?后人有不同解读。我读史料发现,孔子出走,实际上是向鲁君“走谏”,想做一个直臣。以自己出走,告诫鲁君赶快远离女乐、亲临朝政、挽救鲁国。

孔子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用情至深,心为所痛。郓城虽难觅当年情景,已经成了闻名于世的水浒故地,但孔子那悲愤忧国的琴声、歌声仿佛还在一代代传扬。

哲学交流(4):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说理、心分殊(之二)

意思是:立志未遂的人,总想表达完他所想要讲的话;做工出力的人,应该歌唱出他所做过的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扩展资料: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参考资料:

《诗经》-百度百科

通说认为陆王系近孟子而远孔子,但与程朱系注疏《孟子》不同,陆王系却并没有注疏《孟子》,但陆王系在其语录当中,又不得不解《孟子》。

陆九渊的弟子朱济道说:我之前杀伐果断(“前尚勇决”),后来跟着老师你学习了,反而变得优柔果断,害怕做错事被惩罚。陆九渊则勉励他:

同样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陆子和朱子所用则大不同:朱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但最终是要人 “应万物”、“顺万物” ,总之人是被动;而陆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却断无人被动之说。陆子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是要人不羁而发,无所顾忌(四个“自然”)。陆子之话倒有几分 万物都会顺着我来 的意思(所以陆子还有“六经皆我注脚”之语)。在后来的王阳明那里,这种作风依然不减。阳明曾有诗作“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一种随心所欲的、对人性的自信蕴含其中。陆王系这种近乎于狂禅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程朱系发乎精微、克己复礼的夫子作风大不同。

陆子说万物都会顺着我来,并非单一此处有感而发,而是合于心学一贯本体理论的。说到程朱系和陆王系在本体论的差异上,通说认为理学为“理”;心学为“心”,实非全然。事实上无论是朱子,还是陆子,他们既论“心”,又论“理”,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都认可“心”、“理”归于一。

?心学系统论“心”、“理”

如上,心学系统的本体论是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增进:(1)程颢《识仁篇》说“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既然物、我同体便当无所顾忌、恣意发挥而已;程颢的“浑然”、“同”,暗示万物与我在逻辑上并无先后、上下之分;(2)陆九渊说“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 ”,倒是彻底的唯心了:万物本无有,森然萌于内心;则心与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不对等了;(3)王阳明则断说“ 心外无物 ”,更上一层, 把物与我之间的隔阂彻底打掉 ,这对于程朱系的“格物致知”无异于釜底抽薪。

从程颢-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轨迹来看, 心的主体功能性一步步地增强 :(1)程颢的浑然一体理论,是说 吾心与万物同时在场而且是对等 的;(2)陆九渊说万物萌于心,则 心是形而上者,物是形而下者 ,逻辑地位是有高度之分了;(3)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则 万物连个形而下者的地位都没有了 。

本体论上的差异,则必然会在实践论上表现出来。在程颢那里,因为浑然一体,所以 没有必要 来一个类似于朱熹的以心“应万物”、“顺万物”(因为心与万物浑然);到陆九渊和王阳明那里则是 不能 了,要么是万物萌于心(陆九渊),要么是心外无物(王阳明),如果再执着于“应万物”、“顺万物”,则是缘木求鱼。

?朱子论“心”、“理”

朱子也不是单论“理”的,他也论“心”,与前文所述心学之论对比来看,更可见其中分殊端倪:

表面看来:陆子说“心只是一个心”、“心,一心也”,朱子也说“心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似乎无大分别,但细究起来确是有天壤之分:(1)陆子说“心是一个心”,是内外、上下绝对纯然的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圣贤之心并没有什么差别;(2)朱子说只有一个“天地之心”,但投射到人、物、草木禽兽上却异为人之心、物之心、草木禽兽之心。

朱子论“心”和他论“理”是一个思路:理一分殊。而陆王系断然没有这层意思: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陆子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而阳明则说“心外无物”, 不仅是绝对的一元论,还逐渐演变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超然一元论 。在这一背景下,陆王系是不能够认同程朱系在身外求理的主张的。此前已述,再此不赘。

有人或许说:朱子说“天地之心”,陆子却只说人心(“某之心、吾友之心、圣贤之心”),似乎不对等。心学传统是高度天人合一的,如陆子自己所言“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杨简则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因此是没有必要单说一个人心或天地心的。

因此,陆王心学的本体论要点为:

(1) 绝对的一元中心 :“心只是一个心”,不因投照到人上成为人之心、投照到物上成为物之心、投照到草木禽兽上成为草木禽兽之心。因此,是没有程朱系“理一分殊”的意思在里面的。

(2) 心的主体功能性和逻辑地位不断上升 。程颢浑然一体理论是说物与我的逻辑地位对等,只不过浑然一体而已;到了九渊这一代就是“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即万物萌于心,心的主体作用和逻辑地位更高了;到了阳明这一代,是“心外无物”,吾心与物的隔阂完全被打通,心断然成为万物主宰。

(3)陆王之“心”是一夯然敦厚的 实“心” ,而不是像程朱系那样是一个“虚”心。正如陆子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此是“ 满心 ”,因此无需朱子所说的“体之而实”,更勿论“格物致知”以内合外之说了。

如前所说:在程颢那里,因为浑然一体,所以 没有必要 来一个类似于朱熹的以心“应万物”、“顺万物”;到陆九渊和王阳明那里则是 不能 了。这就是心学系统在实践论上与理学的主要差异。

不过令我饶有兴趣的一点是,无论是陆九渊还是王阳明,都曾有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其理”的体验。如:

少年陆九渊“遇事逐物皆有省发”,大抵和朱熹“即物而穷其理”类同;青年王阳明着实实践了朱熹的那套“格物致知”,然七天格竹无所得反而“劳思致疾”。阳明发配到贵州的蛮荒之地(“夷中”)后,反而有所醒悟,才知道“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九渊后来在象山精舍悟道后,也有诗作“从此劝君 休外慕 ,悦亲端的在诚身”,要说的也是理不在身外。这表明他们后来都从“格物致知”中走脱出来,开创了一个具有内在倾向的心灵实践道路。

如果说阳明“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犹是个囫囵吞枣、不明就里的话,九渊“发明本心”的心灵实践倒是有明确的说法。如:

所以,如果九渊来解读阳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话,是有两套实践方法:

(1) 剥落 :去除内心的蔽障,复归本源。这种本源,就是孟子所说玲珑剔透的“赤子之心”。这一套剥落的心灵实践。陆子此说和孟子的“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学说契入,是一套去伪存真、除蔽复源的实践。

(2)反过来从这颗“赤子之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出发, 日夕保养灌溉 使之发达。九渊的“ 日夕保养灌溉 ”,和孟子“ 存其心,养其性 ”的原教旨含义又是极为贴近的。故陆学近孟学犹可见一斑。

九渊大抵也是亲近“性善”说的,但他对这一立场持小心翼翼的态度,所以要小心守护、发而杨之。他温和地批评程朱系的求理于身外,说他们流于支离,本末倒置。九渊说“(宇宙之大)吾身立于其中,需 大 做一个人”。这一“大”,就是要 先立其大 ,首先“ 发明本心 ”。“大”既立,则无所不知道、无所不能。所以九渊说:

九渊说“大”既立,则无所不知道、无所不能,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还是程朱理学所追求的终极理想。程朱系要先格物,再致知,最后圆融于“吾心之全体大用”,这不就是九渊所说的成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吗?。朱子的路径是一个 从局部到整体 的过程。九渊的途径则是先立其大,而后遇事豁然贯通、无所不能。这是一个 从整体到局部 的途径。因此,程朱系与陆王系实践论的分野在所难免。

陆子尝说:

在陆子那里,心灵实践是“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莺飞鱼跃。因此是不需要程朱系“积习既多”的经验主义的。另一方面,陆子说“皆是”、“皆明”,也是没有朱子那般从局部到整体,最后豁然贯通的过程,而是一个类似于禅宗“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 顿悟 "自觉。不得不说,陆子的心灵实践,是颇有些禅机在里面的。

最后,我们总结下心学一系在实践论上的主要观点:

(1) 从整体到局部,而不是从局部到整体 。如“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即知道桃木,则知道什么本、末,什么是枝、叶。

(2) 顿悟于圆融 ,而不是渐习然后归于圆融。陆子说“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就是这个道理。

(3)实践纯粹是心灵层面的,要么是“ 剥落 ”、要么是“ 保养灌溉 ”,是不需要假借外物的。因此无需向身外求“理”。

(4) 是先立其“大”的治心之学 ,反对程朱“即物而穷其理”的支离之学。并且,在我与外界的关系上, 我占据主动位置 (按九渊说)。

“理学”和“心学”争讼数百年,两者在“本体论”和“实践论”上却有分殊。

我以为,两学在“本体论”方面的差异主要为:

两学在“实践论”上的差别主要为:

以上说理学和心学的分殊,但写到最后越来越觉得两学并非断然隔阂:朱子理学固然重论“理”,但朱子也说“心统万理”,因此他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心(“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朱子说要格物致知,也是因为他认为“不穷 理 ,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 心 之量”。

如果但从本体论角度,“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尚不足以证明程朱理学的“本体”是“心”。 我认为朱学当中居于本体地位的仍然是“理” (如他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又说:“有理就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只是 他并不认为得出“理”这个本体就是学问的终结 。否则的话,理学就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不是充满淑世情怀的人伦哲学了。

因此我说:理学和心学固然在本体论和实践论上有着分殊,但他们的 终极关怀 却是一致的:“心”。只不过, 朱子之学“心”是终点,而陆子之学“心”是起点 。他们的学说,就好像是一个圆的两半而已。

此,以后有时间再写一小文论之。

初于2018年2月2日

《一期一图》系列

《哲学交流》系列

《摄影交流》系列

《晴耕雨读》系列

《时节》系列

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蓝婼涟]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hnjsjm.com/hainin/2115.html

(11)
蓝婼涟的头像蓝婼涟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蓝婼涟的头像
    蓝婼涟 2025年08月27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蓝婼涟”

  • 蓝婼涟
    蓝婼涟 2025年08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朱熹的终极关怀(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朱熹的终极关怀(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 蓝婼涟
    用户082712 2025年08月27日

    文章不错《朱熹的终极关怀(关于朱熹的终极关怀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