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词语中两个读音都为第三声,要怎么读?

网上有关“如果一个词语中两个读音都为第三声,要怎么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果一个词语中两个读音都为第三声,要怎么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一组两个第三声的词语中,须将词中领先的第一个音节提升到第二声。

这种情况在中文里,字和字连起来说,有时发生字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如普通话语音中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字变成阳平。

举例来说:

1、你好-nǐhǎo,为最普通的中文问候语,nǐ 与 hǎo 都是原调"第三声",不过合音节第三声的 nǐ 须提升为"第二声" ní,"你好"要念为 níhǎo。

2、演讲-yǎn jiǎng,演”字念yǎn,可是当它后面跟着一个上声字时,情况就不相同了,“演讲”念成了yán jiǎng。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连续变调在上声字里表现得最突出,如:在“演出、演员、演讲、演戏”中,“演”字的读音可以分成两类,在上声(讲)前面读得像“言”,在阴平声(出)、阳平声(员)和去声(戏)前面,读得既不像“演”,又不像“言”,而成了一种只降不升的怪声调“半上声”。

这些读法虽则不同,但都正确,因为它们符合普通话的连续变调规律。反过来讲,如果其他地方的人在学普通话的时候,一定要不变调,把演讲念成yǎn jiǎng,硬是不念yán jiǎng,反倒是错了。

阿司匹林怎么读

娭毑的正确读法是āi jiě。

娭毑,本意指祖母;后泛指老年女性。属古汉语词汇,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四川、云南、广西省区。娭字,在湖南、湖北话中,一般被读作上声,做名词时当奶奶讲,作为动词时当宠爱讲;毑字,只做祖母讲。

扩展知识:

词语(words and expressions),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

1、一个字也可以算作词语

在汉语里,一个字也可以算作词语。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水果、蟑螂蜈蚣、琉璃、参差、蹉跎、钢琴、吉他、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等。

2、释义分类

本意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意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是由词的本意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

3、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注意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的,是临时的。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

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阿司匹林这样读:

如下:(普通话拼音读法)

[ā sī pǐ lín]

[释义]一种白色结晶状的水杨酸化合物CH3COOC6H4COOH,主要用于解热镇痛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关于“如果一个词语中两个读音都为第三声,要怎么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新冬]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hnjsjm.com/hainin/13848.html

(3)
新冬的头像新冬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新冬的头像
    新冬 2025年09月24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新冬”

  • 新冬
    新冬 2025年09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果一个词语中两个读音都为第三声,要怎么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果一个词语中两个读音都为第三声,要怎么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 新冬
    用户092411 2025年09月24日

    文章不错《如果一个词语中两个读音都为第三声,要怎么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