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李白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坐等

网上有关“简答 李白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坐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简答 李白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坐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逍遥,不羁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少年时期,家居蜀中,附近便是紫云山、青城山,皆是道教圣地。所以,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青年时期,便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可以说,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他大约在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西入长安求仕。

虽然他的政治追求多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政治热情始终未见减退,直到晚年还要请缨。其中诗的高涨政治热情与现实中失败的悲剧与对政治的盲视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显示了诗人入世较浅的天真个性。同时,他又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唐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气质。

赐金放还,北上幽州之未果,入永王幕之悲剧……即使李白在政治上一再受挫,但他依然独树一帜地保持自己的风格。寻游归隐是渴望应征入仕的途径,辅佐君王兼济天下是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功成身退”是保持功成名就的最后选择。李白为实现自己的宏愿,虽然历经无数坎坷、磨难和悲愤,但他始终坚持不渝。

历史与现实的重合,潜意识的文化情结与现实机遇的巧合,才使得天真的诗人“不知义理所在”,不计现实利害冒然充当了一个悲剧角色。当然,我们也无须过多的责备诗人的政治短视,因为对江左名士文化精神与江左历史文化的认同就一直存在于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中,只是到了这一特定的时期他才将这一人格潜影现实化了。

然而,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是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至于李白之诗,句句盛唐之音。李白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如《鸣皋歌送岑征君》书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感情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又如《秋浦歌十七首》中,他的奇特的想象,常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离奇,纵横变幻。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又常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李白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的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文化气质与人格精神,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李白颇带空想色彩的政治理想外化成为一个比现实更美更自由的“未来现实”,它是更具形上色彩的盛唐之音,是对现存的超越和展望,是在有限的实践当中对无限的执著追求,有着深刻的的理想主义美学意蕴。李白儒家文化人格的形成深受孟子道德人格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独立的人格风范。李白的诗歌境界与艺术手法同孟子的人格审美观亦颇为契合。李白任侠的实践意义就在于:主体渴望在践履的体验中摆脱庸常机械的循环生活模式,并在这一历程中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李白仙道文化人格所洋溢的理想主义激情,来自于对十全十美尺度的自觉追求。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十全十美的尺度及其追求本身,作为有限历史中实践的无限指向升华为崇高的无限境界,才成就了这一时代的骄子——李白。

李白的诗歌抒发了怎样之情

盛唐诗人虽各自有其艺术追求与审美趣味,但追求自然美却是他们共同的趋向。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5)]“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字,可以概括盛唐诗歌的总体风貌。“笔力雄壮”,是指诗歌风骨的内在力度,它包括诗歌情感的昂扬、壮大与明朗;“气象浑厚”,是指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这也就是被后人所常称道的“盛唐气象”。就盛唐诗歌的总体艺术风貌来看,他们是以追求秀丽与雄浑之美为主,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诗歌意境。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也。”严羽所反复强调的,实际上也就是盛唐诗歌的那种兴象玲珑、自然浑成的意境及其天真自然的情趣。可以说盛唐诗歌的兴象与风骨,是在自然的形式中得到表现的。其浓烈的情思、壮大的气势、刚键朗畅的风骨,都是以其质朴的、自然无华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情表达的真挚,诗歌意境的自然浑成,语言质朴无华而又炉火纯青,乃是盛唐诗人追求自然美的集中体现。

邵祖平《唐诗通论》云:“唐之作家,无虑二千人,……其作品则有飘逸、雄浑、浩荡、横郁、沉秀、奇警、清拔、精深、悍刻、艳冶、流丽、奥峭、孤@③之殊。而其大要所归,一天放之妙,一整融之功;一属自然,一隶工力而已。”并认为盛唐时期“自然者比较居多”,李白是“自然派之神而圣者”[(6)]。此论颇有见地。盛唐诗歌,虽也有以工力见长者,然其主流仍是自然浑成,属于天放之妙或天工之美。他们无论是写山水、边塞、闺怨、思乡、怀友,还是写送别、咏怀、怀古、咏物等,无不情思浓郁而又真挚,语言纯净而又流丽,意境开阔明朗而又自然浑成,毫无雕琢做作之态。他们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原因即在于此。

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不仅与六朝时期那些雕饰华丽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与初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里我们不妨就后者略举数例。唐太宗的《春池柳》云:

年柳变池台,隋提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此诗在动态中描写柳姿,体物细腻,有声有色,亦自有审美价值。但在严整的对仗之中,语言仍带有雕饰的痕迹,不免给人以“巧”而“碎”的感觉。而贺知章的《咏柳》就不同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不是象唐太宗那样着力地描摹柳的每处细节,而是写他对初春之柳的总体印象:碧玉般的柳树婷婷玉立,丝绦似的嫩枝袅娜披拂。其中自有一种天机自然之趣。又贺知章咏柳,妙在不专意于柳,而能进一步开拓意境,借柳以颂春,在口语般的问答之中,充分展示出一种天工自然之美。其中不仅传达出诗人对理想前途的美好憧憬,而且也透露着盛唐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意境阔大明朗,自然浑成。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一直《江中望月》:

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镜圆珠溜沏,弦满箭波长。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廷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这首诗如果抽去中间两联,倒不失为一首韵味悠长的佳作。但诗人却硬是在中间两联堆砌曲故,一系列的形容、比喻、描摹,无非就是写月与月光,显得琐碎支离,从而使“相思”之情顿减,也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与韵味。这就是雕琢带来的弊病。试比较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样是写月夜相思之情,但诗中既没有用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它只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写眼前之月以及由此而自然引发的乡愁。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它在平淡自然之中,蕴含着耐人寻绎的深长意味。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7)] 

然而,盛唐诗人追求自然之美,并非不讲艺术的加工与提炼。语言的平易固然是构成自然美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当平易的语言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和无穷的韵味时,才具备真正的自然之美。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艺术的加工和提炼,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思和形象的提炼。以上所举盛唐诗例,就都具有这种提炼之工。再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抓住**内心发生微妙变化的一刹那,由“不知愁”而陡然幽怨满腔,极具戏剧性效果。这一细节的提炼,既深化了情思,又使情与景在此刹那间妙合无垠,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馀地。又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江雨苍茫,楚山孤峙,玉壶冰心,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物象,诗歌通过这些物象之间的烘托与照应,一方面传达出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挚的情谊,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抒情主人的形象。这就使得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全诗浑然天成,韵味无穷。这就显然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情思、形象的提炼而达到的一种自然美。

与王昌龄相比,李白的诗在追求自然美这方面更为突出。如王世懋在《艺圃撷馀》中谈到绝句的创作时就说:“盛唐惟青莲、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的确,读李白的诗,往往使人感到他那豪放的激情如喷溢的火山,回旋的狂飚,一泻千里,无所滞碍;语言清新流畅,甚至不拘格律,一切都统一于自然。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8)]正是他诗歌风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追求自然之美的肺腑之言。但必须看到,如果李白没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提炼之工,诸如精妙的艺术构思、凝炼的艺术形象、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炼字炼句的工夫,那么李白的诗歌也就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宋代朱熹就看到了这一点,并强调指出:“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9)]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亦谓:“太白飞仙,不可妄学,易使流于狂狙熟滥,放失规矩,乃归咎于太白,太白不受也;须善学之。此选皆取其绳尺井然者[(10)],俾令后学知太白实未尝不有法度。渔洋老眼苦心,鉴裁美善如此。”所谓“法度”,主要是指构思、章法,但也包括炼字、炼句和炼意。举个实例来说,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这里所说的“炉锤之妙”,主要是指诗歌情思与艺术形象的提炼。此诗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占去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但为什么读起来不但不觉重复,而仍觉情思浓郁、气势一贯,而且不着痕迹、妙入化工呢?其原因即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的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从而使整首诗的意境浑融完整,空灵入妙。可见李白诗歌所达到的自然美,也同样离不开艺术的提炼与炉锤之工。

诗歌创作本身,是诗人美学思想与美学追求的最好体现,这是以上所论的基本出发点。盛唐诗人追求自然美,在理论上也有明确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李白的诗论中。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如前所论,由于历史的积习和时代的原因,陈子昂之后到盛唐诗歌出现之前,齐梁馀敝仍旧影响着诗坛。殷fán@④在《河岳英灵集序》中也说:“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可见李阳冰所说“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之语,并非虚论。那么这也就明确了李白的确是继承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积极反对齐梁以来浮靡的诗风并以其“力敌造化”和“声律风骨兼备”的诗歌创作,唱出了盛唐之音的主调。虽然李白留下的论诗文字不多,但从中仍可看出与其创作实践相一致的理论主张。

孟qí@⑤《本事诗》引李白语云:“齐、梁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又:“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以声调俳优哉?”孟qí@⑤的记述,应该说是符合李白的诗歌主张的。且看李白在诗中的表述: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萎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wén@⑥。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古风》其一)

玄风变太古,道丧无时还。(《古风》其三十)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斤。(《古风》其三十五) 李白在这几首诗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诗歌美学思想。其重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第一,恢复“古道”,发扬《诗经》的传统精神;第二,反对“绮丽”、雕琢与做作的不良风气;第三,倡导“清真”、“天真”和“一挥成斧斤”的自然之美。就其实质而论,这三点乃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李白倡导的“复元古”、“复古道”,绝不是墨守成规或复古主义,而是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标准和理想的楷模。所谓“古道”,不仅包括“兴寄深微”、质朴自然的《诗经》,即“风雅”的精神,而且还包括屈骚精神与建安风骨。如他所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1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12)]。可见李白的“古道”,也就是指自《诗》、《骚》以来,包括建安风骨在内的优秀文学传统。李白提出“古道”的针对性,就是建安之后尤其是齐梁至初唐时期的那种“艳薄斯极”、雕饰“绮丽”、因袭模仿,诗道日趋沦丧的不良创作风气。他痛斥那些醉心于模仿的人,象丑女效颦、寿陵失步一样毫无出息;而那些沉溺于雕饰丽藻的人,虽然象“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那般辛勤,其结果却是“功成无所用,楚楚且华身”,除了外表华丽,却一无所得,而且是“雕虫丧天真”,完全丧失了文学艺术的“天真”自然之趣。李白所提倡的“清真”诗风,也同样是针对诗的雕饰、艳丽、虚伪的颓风而提出的。情感真挚,气韵天成,清新自然,这是李白所强调的“清真”的内涵,也是李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3)],就是这一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李白倡导“清真”的自然美,与他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思想核心,是主张“自然无为”,提倡“道法自然”,反对人为。《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4)]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庄子·天道》亦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美,就是自然美。道家虽不提倡雕饰之美,但若雕饰得比较自然,符合天工,也可以算作美。《庄子·山木》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就表达了这层含义。又《庄子·达生》中还提出“以天合天”的说法,即虽以人工而能不露斧凿之痕,好象自然形成的一般。可见庄子不仅要天然美,也提倡自然朴素的艺术美。李白所倡导的自然“清真”之美,首先就是在哲学思想上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李白那里,“清真”二字的首要含义,就是指具有道家“自然无为”、质朴率真的天性与精神状态。如李白诗云: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王右军》)

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俄成万里行,立德贵清真。(《南陵五松山别荀山》)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留别广陵诸公》)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避地司空原言怀》) 可见“清真”的概念,在李白那里,本是指人们保持了禀受于天、未为世俗所染的真率质朴的自然本性。李白有时也用“清”或“真”来表示“清真”的概念:

表示具有道家色彩的自然本性与精神状态。《庄子·渔父》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朴”也就是“真”,“真”即是自然;“朴散”就会“失真”,也就失去了自然。

李白在哲学思想上受道家“自然无为”、“真”、“朴”等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这一思想反映在文艺观上,也就十分自然地表现为一种追求清真自然、不事雕饰的天工之美。如他在《草书歌行》中谈到书法艺术时说:“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天生”,就是天真自然,毫无斧凿之痕。在言及音乐美时,李白喜用一“清”字来形容天籁之美,如“清歌”、“清声”、“清乐”、“清吹”、“清管”、“清弦”、“清琴”等等,都是李白所常用的字眼。

从以上所论可以看出,李白倡导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趣味都是相一致的。作为一种人生道路,李白追求的是法天贵真,无拘无束,自然无为;作为艺术审美创造来说,李白追求的是清真自然,不事雕饰。而这种追求在李白的人生道路和艺术实践中,都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示。

李白是我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歌光照万代,在中国诗歌史是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谪仙”、“诗仙”的称号就是明证,世人推崇备至。“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李冰阳《草堂集序》),“惜哉千万年,此后不可得”(《皮日休七爱诗》)。他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李白的诗之所以如此光焰万丈,动人心魄,是因为他的诗更能体现“诗主达性情”(公木语)这一特点,更能在诗歌中直抒真挚感人的情怀,将一颗特定时代下炙热、燥动的心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唐?6?1白居易),又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没有感情,诗歌就像无根的草木一样,难以存活;缺少感情,诗歌就难以产生动人的力量,千余年来,人们对李诗的喜爱,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与鼓舞,他的诗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李白诗歌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他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中提出诗章贵“清真”反对“绮丽”,其十五(丑女来效颦)又提出了反对模仿,“雕琢”主张“天真”自然。他认为诗歌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些是李的美学理想,李白的诗文确实以真率情感和自然的语言构成了“清水芙蓉之美”。方回《杂书》论李白的诗说:“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他认为李诗能袒露真情,使人洞见肺腑,从不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追求理想、功业,“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李白《上韩荆州书》)。奉诏进京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失意时的苦闷,对朝廷的不满与友人的别情,对家乡的思念等,都流露于诗中。有关李诗的抒情意向大体可归纳如下: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为友情、爱情、乡情、思妇、宫女的悲怨之情而作,对山河的热爱之情等。 一、表现理想的追求与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主要活动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古风》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这个时代的李白怀着非凡的政治抱负,以高昂饱满的情绪,纵情歌唱自己的理想与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曾巩《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怀着宏大的理想,常以鲁仲连、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有一天,统治者能发现他的才能,不次擢用,一步登天,做着“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的美梦,希望能凭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济世安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建立万世不朽的功勋,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从他留下的诗篇来看,为理想而呐喊呼号的诗作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像他的大部分古风,长篇歌行,一部分拟古、律、绝,大都表达了他的积极用世理想,表达他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这一理想不能实现的慷慨悲号。 《赠张相》(其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走”。何等壮怀激烈!《梁甫吟》中赞颂姜子牙“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羡慕他晚年得遇周文王而助其完成兴周灭纣大业;《读诸葛武侯传书 怀》中赞诸葛武侯“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王,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羡慕得遇明主,匡复汉室,志在统一,建立盖世功业。 《古风》(其十五)中写“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以古讽今,揭露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寄寓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古风(其十九)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向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天宝初年,诗人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朝廷,但终未被玄宗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引卫叔卿为同调,与之驾鸿雁游紫冥去了。然而当诗人“俯视洛阳川”时却是“茫茫走胡兵”社会动乱局面惊破了诗人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中折回,转而直面惨淡的战乱景象。 李白尽管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生活,但他无法抛弃“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崇高理想,因此正视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在这首古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诗中通过对中贵和斗鸡人的描给,深刻讽刺了奸佞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唐玄宗后期,政治由开明转为腐败,宦官鸡童恃宠骄恣,不可一世。其时李白在长安,深感上层统治者的腐败,这首《古风》就是针对当时现实而作的一幅深刻的讽刺画。诗的前八句截取了京城大道上的两个场景,将宦官鸡童的豪华生活和飞扬跋扈的气焰巧妙地勾画在读者的眼前。最后两句以“许由洗耳”的典故,喊出了“谁知尧与跖”(谁还能分清圣贤与盗贼)的呼声,鄙夷地把宦者、鸡童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刺当时的统治者不辨“尧与跖”。 《古风》(其三十四)以“舜修德服有苗氏”的历史典故,慨叹统治者德之不存,对唐征讨南诏之事深入挖掘根源,并对其进行艺术概括,将矛头指向唐王朝的国策,因此诗尾两句写到“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四十六)直讽权贵当道之现实,结尾以扬雄“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之典故,简约有力地表明了诗人清操自守,以及对权贵们鄙视与决绝的态度。 总而言之,李白的古风,无论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或者是借游仙以弃尘寰,都离不开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目标。 李白的其他诗篇如《远别离》、《蜀道难》、《梁甫吟》、《梁园吟》、《乌栖曲》、《战城南》、《将进洒》、《塞下曲六首》(其一)、《襄阳歌》、《江上吟》、《玉壶吟》等歌行体诗和乐府民歌,特别是《临路歌》和《永王东巡歌》组诗中的不少篇章是直抒其理想或难以实现的情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之一)是报效国家之豪情壮志的直接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苍海”(《行路难》之一)坚定信念的宣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是对自我才华的高度自信,“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是怀才不遇的极度苦闷,不用再举例,李白诗歌关注现实,胸怀天下,为理想而喜忧的高度政治热情,足以表明他的诗不仅仅是诗,也是传统文人“经济”思想的有力注脚,他的诗的的确确是合为时而作的伟大篇章。 李白的诗歌中有不少表现对权贵的蔑视,功名的否定,诸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 《设辟邪伎鼓吹子班曲辞》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古风》其十二 这些更表示出诗人不愿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强调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由生活的不羁个性,功名富贵本是封建社会一般士子文人追求的目标,但李白却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当然,有些是李白失意时的牢骚,但诗人对功业的追求并不是为了索取富贵,而主要是为了要替社稷、苍生做一番事业,李白的这些诗体现了他傲岸不屈,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封建时代难得可贵。 李白反权贵的精神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这首诗写到自己的失志,但不把眼光局限在个人得失之中,而是注视整个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并对那些煊赫一时的人物予以抨击。“君不能金距狸膏学斗鸡,坐今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李白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政治的腐败,象李邕,裴敦复那样比较正派的人惨死李林甫之手,李白将他们的遭遇作为贤愚颠倒、是非混淆的例证提出来。王十二自己遭到社会的冷淡,诽谤,找不到政治出路,而一帮斗鸡媚上的佞臣以及哥舒翰之流(李白反对那种以武力屠杀来邀功的人)靠开边功的武将却自鸣得意,不可一世,“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李白痛骂这些幸臣权贵是鸡狗(“董龙更是何鸡狗”)耻于与他们为伍,表示要永远离开这丑恶的政治,浪迹江湖——“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诗人这种襟怀磊落,放言无忌的精神,经诗歌披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全诗感情强烈,激情喷涌,一气呵成,排山倒海,使人心潮难平。 李白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感到窒息,他于是求取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的自由和解脱,高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摧残槛中虎,羁绁韛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骋”(《赠新平少年》)他感到自己好比“槛中虎”、“韛上鹰”,渴望摆脱羁绁腾风凌云,得到个人自由。他青年时代写过一篇《大鹏赋》,描写大鹏“上摩苍苍,下覆漫漫”,“斗转而天动,山摇南昌海倾,怒无所博,雄无所争。”不受作何羁纬,自由地翱翔于宇宙间,这正是李白向往的境界。 这种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这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 二、抒写诸情感 李白的不少诗篇写到亲情、友情、怨情、乡情、别情,表现了他丰富的心灵世界。 1、纯真的友情,依依的别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此诗抒发了诗人真挚敬仰之情,把李白对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品质的热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曲折有姿,正是李白的推崇,才在名胜古迹黄鹤楼与其分别之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佳章,《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写依依不舍的别情。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恐怕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 此诗前六句仿佛都在写“我”,而独不见”君”,其实无一字不写“思君”之情,“我”为你“高卧”,我为何不被鲁酒而醉,“齐歌”又为何“空复情”都是因为日夕长伴的“你”离去啊!这“古树”才“日夕连秋声”,让人寂寞难耐,怎么办呢?让我化作那浩荡的汶水,追随你到长安 去吧!那绵绵不绝如汶水的思念之情,真挚、炽热、感人,李杜二人同怀匡扶天下之志,这深挚的友情,岂不是“俯仰一生,或取诸怀抱”的强烈共鸣吗? 除以上描写李白与当时著名诗人的友情之深,另外,还有他与其他朋友的深厚友谊,“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表现出诗人青年时代风采华茂,风流潇洒的豪迈情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这种离奇的相象,把诗人对韦八的思念写到了极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游子飘流他乡多像那飘浮不定的云朵呀,“我”对故人的深情则如那久久不肯落去的太阳,一片深情,具在挥手中,李白将这种生活中极为平常的告别描绘得如此真切,含蓄不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此送别诗最为有名,将汪、李之友谊写到了极处,无出其右者,十分动人。 由此来看,李白吟诵友情的诗篇,可谓情挚意真,深厚浓烈。 2、思乡之情 思乡之情是文人骚客极多触及的写作题材,诗仙李白也有许多思乡的杰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这首诗清新自然,“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6?1内编》卷六)。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景寄思乡之情,但就是在单纯中写出丰富,把人人尽有的情感典型化了,读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此诗不是专为思乡而写,但道出了思乡之情无时不有。诗中用两句来赞酒之美,读之如闻酒香,三、四句写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主人的热情却让人忘不了是在他乡作客,思念起家乡,酒之好,主人之热情从则面写出了思乡之切。 3、思妇、宫女的幽怨之情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 这首诗写思妇在春天怀念远在边塞的丈夫,并表白她对丈夫忠贞的爱情。女主人公可贵之处在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末尾两句,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维帐的刹那的心理活动。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棱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乌夜啼》 据说贺知章读了他的《乌栖曲》、《乌夜啼》等诗后,称其为“天上谪仙人也。”《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苦,李的这首与前代相类,但言简意深,别出新意,遂为名篇,特别尾两句,表现出深锁闺中的女子,一颗心牢系远方丈夫身上,悲愁郁结,无从排解,追忆昔日,感念此时孤独,种种思绪涌上心头,怎能不泪下如雨?“蕴含深远,不须语言之烦”(《唐诗别裁》)。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从古代所存的歌辞看,专写“宫怨”,而李白《玉阶怨》全不见“怨”意。 无言独立阶砌,直至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浓,以及下帘之后,反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之言语,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使人读来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4、抒发对美好山河的热爱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一生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歌颂山河的壮美,有些诗描绘山河的壮丽雄伟,表现阳刚之美,关照自我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如写华山:“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天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写庐山:“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金阕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写天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关山月》)。写长江风浪:“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以上诗篇都写得惊心动魄,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广阔胸怀,反映了追求自由,反对羁绊的鲜明性格。此外李白还有许多诗篇描绘了大自然明媚秀丽,表现出阴柔俊秀之美,如《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青溪行》的“人行明镜中,鸟渡屏风里。”等,这些景的描写体现了盛唐时代安怡、宁静、和谐的气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光明的憧憬。 李白的部分诗中还抒发爱情、亲情,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李白诗歌抒情性极强,最能体现“诗主达性情”的本质。无论抒发何种情感,无论采用那种抒情方式,都能做到以情动人,情真意切,且语出惊人,诗意葱笼,豪放与含蓄并举,抒情范围之广泛无不令人佩服。其诗真率、自然,无丝毫之矫柔造作。“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皆抒发真情至性,正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歌正如他的性情率真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6?1神思》刘勰)。 李诗强烈的抒情性,使其诗歌最具文学特征,并成为中国诗歌顶峰上的明珠,奠定了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诗仙”的称号体现了其在诗坛上不朽的功业。

关于“简答 李白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坐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怜夏]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hnjsjm.com/hainin/13467.html

(7)
怜夏的头像怜夏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怜夏的头像
    怜夏 2025年09月23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怜夏”

  • 怜夏
    怜夏 2025年09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简答 李白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坐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简答 李白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坐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 怜夏
    用户092307 2025年09月23日

    文章不错《简答 李白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坐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