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北慕容的来历?

网上有关“关于南北慕容的来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南北慕容的来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来历:南北慕容均出自辽东鲜卑。4世纪时慕容涉归,其嫡长子慕容廆继为单于,其后代子孙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等一系列割据政权。次子慕容吐谷浑西迁至青海,其后代子孙建立吐谷浑汗国。这样南北慕容就出现了。

说到慕容,就要知道三燕历史。“三燕”指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它们均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先后长达百年之久,创造了朝阳历史上灿烂的“三燕文化”。因此,朝阳又被称为“龙城”和“三燕故都”,并称这一时期的文化为“三燕文化”。

一、三燕历史

(一)建国前的慕容鲜卑

慕容鲜卑是东胡族的后裔。东胡,是自古以来一直活动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的民族。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东北,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燕昭王时期,大将秦开率军攻打东胡,东胡大败,北退千余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开却胡”。燕国在东胡居住地区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且沿边境修筑了长城。朝阳地区属于右北平郡和辽西郡。

东胡族后来发展为乌桓和鲜卑两个部族。东汉时期,乌桓和鲜卑两个部族都先后居住在东北和北方沿边诸郡。鲜卑族后又分为慕容、宇文、段氏三部。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了辽西柳城的三郡乌桓之后,慕容鲜卑的首领莫护跋乘机率部入居辽西。公元238年魏司马懿讨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莫护跋率部参加了攻打辽东的战役。辽东公孙氏被灭之后,曹魏政权封莫护跋为率义王,莫护跋始定居于大棘城之北。莫护跋死后,经过其子木延、孙涉归、耐几代首领,后来共立涉归子慕容廆为首领。涉归的另一个儿子吐谷浑则率部到现在的甘肃青海一带,建立了吐谷浑国。

慕容廆是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继位后于公元238年又率部迁回辽西,居于徒河之青山,公元2 94年定都大棘城。辽西地区自战国以来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大、小凌河流域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宜农亦宜牧,这对慕容鲜卑以辽西为根据地,建立政权、逐鹿中原都具有重要意义。

慕容鲜卑入居辽西之后,不断吸收汉文化因素,逐渐改游牧经济为定居的农业经济,中原的先进思想文化、农业生产技术及货币、日用杂物、生产工具、兵器也大量输入辽西,为其所用,从而加速了慕容鲜卑的汉化过程。那些在中原无法生存的大批流民和汉族知识分子,为逃避战乱,纷纷涌入辽西,受到慕容廆的尊重,成为座上嘉宾,为慕容廆出谋划策,建立典章制度,创办学校,为前燕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前燕(公元337-370年)

公元333年,慕容廆死,其第三子慕容皝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公元3 3 7年,慕容皝称王,国号燕,都棘城,是为前燕。

公元341年,慕容皝派阳裕、唐柱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筑龙城。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东晋成帝遣使正式承认慕容皝为燕王。

经过几年的鏖战,慕容皝消灭了段氏鲜卑和宇文鲜卑,又让扶余和高句丽俯首称臣,大大扩展了前燕政权的势力范围,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

公元348年,慕容皝病死,子儁继位。慕容儁 “博览群书,有文武干略。”慕容儁乘冉闵灭后赵、河北大乱的机会,率军南伐,攻占蓟城,都城亦随之迁蓟。公元352年,冉闵的都城邺城被慕容儁攻克,冉魏亡。慕容儁在蓟城正式称皇帝,署置百官。蓟城在现在的北京西南,所以说,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称皇帝的,是前燕慕容儁。

前燕政权成为南与东晋隔江对峙,西与前秦为邻,以东北为后方,雄据华北的强大政权。

公元357年,慕容儁将都城从蓟城迁到邺城。公元360年,慕容儁死,子暐继位。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王猛率大军围攻邺城。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城降秦,前燕灭亡。前秦在前燕故地设平州,以石越为平州刺史,领护鲜卑中郎将,镇和龙(龙城)。

(三)后燕(公元386-407年)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利,那些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都趁机纷纷起兵复国。公元386年,慕容垂称帝,置百官,立太子,定都中山,据有幽、冀、平三州,即今河北、辽西地区。

公元397年,后燕慕容宝在中原被拓跋魏打的大败,无法立足,将都城迁回龙城。

慕容熙当后燕皇帝时,荒*无道,穷奢极欲。公元407年,冯跋和高云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机,杀掉慕容熙,拥立高云为天王。后燕亡。

(四)北燕(公元407-436年)

公元407年,冯跋和高云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机,杀掉慕容熙,拥立高云为天王。

公元409年,高云被豢养的爪牙离班、桃仁杀害,高云被杀后,冯跋被拥立为王,国号仍为燕,建元太平,仍以龙城为都城。

冯跋继位后,吸取了后燕亡国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使北燕国力得到恢复,政权亦较稳定。

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太子冯翼自立为王。公元436年四月,北魏又派大将古弼、鹅青率军来攻,魏军克白狼,兵临龙城。尚书令郭生开城门招引魏军,这时,高句丽援兵亦到达龙城,冯弘及龙城民户均随高句丽军队东迁。高句丽军队将龙城库府虏掠一空,并纵火焚毁了龙城宫殿。北燕灭亡。冯弘到辽东后,被安置在平郭,两年后为高句丽所杀。

从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中间去掉前秦占据15年,三燕王朝以龙城为都城或留都,前后共计约80年。

(五)三燕以后的慕容鲜卑

自北燕灭国前后,拓跋魏将燕国治下的鲜卑慕容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大量地、同时分散地迁往今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或逃往远方,或淹没、融化在中原各族人民中间。昔日繁华兴盛的龙城,顿时荒废了。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广大地区,渐渐荒寞无闻。繁荣一时的慕容鲜卑创造的三燕文化,也随着燕国的灭亡、慕容氏的逃亡和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了。

二、“慕容”的来龙去脉

(一)“慕容”的由来

“慕容”,既是鲜卑慕容氏部族的名称,又是姓氏。那么,“慕容”是怎么来的呢?

《晋书·慕容廆载记》称其曾祖莫护跋,(魏初)“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意思是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从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283年)开始,便干脆以“慕容”作为部落和姓氏的名称。西晋时,慕容涉归儿子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子孙正式以慕容为姓。

但实际上,“慕容”称号的出现,时间还要早一点。据《三国志·魏书·鲜卑传》注引《魏书》,东汉桓帝(公元146~167年在位)时,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中部鲜卑之“大人”(首领)中即有慕容之名。但这里。

步摇本是指一种首饰,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则摇动”应是“步摇”的原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步摇”一词在文献中屡屡出现,或称步摇,或称“金步摇”,或称“步摇钗”、“步摇花”。

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步摇实物,主要出土在慕容鲜卑遗迹中,且大量是冠上或头上的装饰。最先是在北票房身前燕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金枝花饰。另一种步摇服饰品出土于北燕冯素弗墓(公元415年),是一件六枝步摇金花,就是文献记载的慕容鲜卑贵族普遍使用的“步摇冠”。

“慕容”(MuRong)和“步摇”(BuYao)两者的发音,在现在的中国语音中已有很大的距离,人们不易理解如何会发生“音讹”。奇怪的是,在今天的日本语发音中却出人意料地还保留着这两个词的古音,即慕容(日语读bouYao)、步摇(日语读HouYao),十分一致。这从民俗学角度提供了另外一个证据。而中国北方的这一古音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新的研究课题。

(二)“慕容”姓氏的演变

从慕容廆开始,鲜卑慕容氏家族四、五代人,在两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大地上,南征北战,建国立业,叱咤风云,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可是,自从北燕被北魏灭亡以后,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了,融化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中间。他们中大部分人或者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个字改姓“容”。

改姓的仅举一个例子。宋代杨门女将穆桂英的“穆”姓,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是“慕容”一语的音转。慕容氏作为古代鲜卑贵族,久有尚武的传统。欧阳修《杨琪墓志》写到:“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经在《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一文中指出,杨琪既娶于穆容氏,杨文广与穆容氏联姻,自然也是可能的。

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坚持原姓,如北魏有青州刺史慕容白曜、五代十国时有慕容彦超、宋代有慕容延昭,等等。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集体迁居别处,连民族的名称都改变了,姓氏更与“慕容”二字不沾边了。比如,有人认为,现在的锡伯族和土族就是慕容鲜卑的后裔。

三、三燕时期的重要人物

(一)前燕人物

慕容廆(269-333年) 字奕洛环,昌黎棘城(辽宁义县)人。《晋书》称其“幼而魁岸”,“雄杰有大度”。晋武帝时被部众拥立为首领,迁居大棘城。招徕中原流民,任用汉人裴嶷等,势力渐强,遂在辽东建立割据政权,但仍奉晋名号。其孙儁帝时,追谥为武宣皇帝。

慕容皝(297-348年) 十六国前燕国君。333~348年在位。字元真,慕容廆子。《晋书》载其“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建武三年(337年)自称燕王。不断扩张土地,成为东北强大的割据政权,后迁都龙城(辽宁朝阳)。雅好文籍,勤于讲授,生徒多至千余人。破高句丽,袭夫余,攻灭鲜卑宇文部。

慕容儁(319~360年) 前燕国君。348~360年在位。字宣英,慕容皝子。《晋书》载其“姿貌魁伟,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皝死,继燕王位。乘后赵亡,攻入黄河流域,灭冉闵。352年称帝,年号元玺。后迁都邺城。慕容儁是第一位在北京建都称帝的人物。

慕容恪(?~366年) 十六国前燕臣。字玄恭,慕容皝子。《晋书》载其“雄毅严重,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数从皝征伐,累战有大功。封太原王。拜侍中、录尚书。慕容儁死.固辞帝位。辅佐慕容暐为帝。

(二)后燕人物

慕容垂(326~396年) 十六国后燕创建者。384~396年在位。字道明,慕容皝子。《晋书》载其“少岐嶷有器度”。“好畋游。”初为慕容皝吴王。后因受太傅慕容评排挤,投奔前秦。苻坚败亡,他自称燕王,复兴后燕国,灭西燕,国力大盛。396年,率军攻打北魏,兵败,病死。

慕容熙(385~407年) 后燕国君。40l~407年在位。一名长生,字道文,慕容垂子。初为河间王。慕容盛即位后,拜为尚书左仆射,领中领军。从征高句丽、契丹,皆勇冠诸将。盛死,太后以国多难,迎熙入宫即位。在位实行胡汉分治政策。大兴土木,连年征战,滥杀无辜,宠幸奸小。后被将军冯跋等人杀死,国亡。

(三)北燕人物

高云(?~409年)

北燕国君。407~409年在位。字子雨,又名慕容云,高丽族。《晋书》载其“沈深有局量,厚重希言,时人咸以为愚”。因武艺高强,被慕容宝收为养子,赐姓慕容氏。任侍御郎。后燕末年,慕容熙为政苛暴,众人怨怒。将军冯跋等拥立云为主,杀熙。云无功德被推为主,即位后,常自恐惧,宠养壮士专司禁卫。后被左右杀死。

冯跋(?~430年) 北燕建立者。409~430年在位。字文起,长乐信都(河北冀县)人。《晋书》载其“懿重少言,宽仁有大度”。曾任后燕中卫将军。后燕主慕容燕暴虐,他遂杀熙,推高云为主。高云为近臣所杀,他拥众自立,建立北燕政权。在位时“励意农桑,勤心政事”,“省徭薄赋”,维持偏安局面达二十余年。

冯弘(?~438年) 北燕国君。430~436年在位。字文通。冯跋死,弘杀其诸子,夺得天王位。在位期间,宗室相残,国力削弱。太延二年(436年),魏军攻燕,弘惧,烧龙城宫殿,东走高丽。北燕亡。后被高丽杀死。

四、三燕佛教

(一)前燕佛教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统治着。当时社会上认为佛是“戎神”,胡人理当祀奉,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并利用佛教加强自己的统治,因而大加提倡.北方佛教由此兴盛起来。

北方地区的佛教发轫于西域沙门佛图澄在后赵的传弘。此时,正当鲜卑慕容氏据有辽西并移居大棘城之后。这时,鲜卑慕容氏在东北诸族中率先得闻佛教,并开始信奉佛教。

《晋书·载记第九》记载:“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这说明,前燕统治者不仅崇信佛法.而且还建造了佛寺建筑 。此后,佛教经鲜卑慕容氏传播给占据辽东的高旬丽人,从而使高句丽人也开始信奉佛法。东北地区的佛教,由此逐渐传播开来。

通过文献检索,东北地区十六国时期建造的佛教寺院只有两个地方,即吉林集安和朝阳凤凰山。高句丽在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开始创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是在公元375年,而朝阳凤凰山的龙翔佛寺史书记载为公元345年,比丸都佛寺早30年。所以说,龙翔佛寺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堪称东北佛教的祖庭。

(二)后燕佛教

后燕时,复国君王慕容垂起用高僧支昙猛为谋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慕容垂经常举办法会.祈求佛祖保佑,为后人留下了“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的诗句 。

后燕的另一个君王慕容熙虽然荒*无道,但却崇信佛教。他的宠妃苻氏死后,他让僧人为苻氏诵经超度,披麻戴孝。

公元390年,以僧人法长为天子的起义队伍,从北平(今河北遵化东)杀到白狼城(今喀左黄道营子),对后燕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后被镇压下去。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在辽西地区广泛传播,官僚贵族和平民百姓争相信仰,佛教影响日益扩大,已经渗透于燕国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之中。

(三)北燕佛教

北燕时.道化流布,高僧辈出.兴塔立寺,盛况空前 。在中国古代佛史名著《高僧传》中,记载了7位北燕时期和北魏初的高僧。他们有:

远赴印度取经的昙无竭(又名法勇);

著名佛教译师鸠摩罗什的弟子昙无成和昙顺;

擅长佛教雕塑艺术的释僧诠;

焚身供养佛祖的昙弘;

建康(今南京)栖霞寺开山祖师释法度;

建康灵根寺的释慧豫。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昙无竭。他率僧猛、昙朗等25人于公元420年从龙城出发,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到印度取回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并译成汉文.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他将在西天取经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可惜此书早已失传。昙无竭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虽然比不上法显和玄奘.但他是继法显之后我国早期赴西天取经的人,比唐玄奘还早207年,是东北地区西天取经第一人,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值得后人景仰和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

另外,昙无成、昙顺、僧诠、法度四位高僧,也都是佛教史上不可小觑的人物。

佛寺建筑是僧侣斋戒、诵经、传法的场所,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三燕时期曾经兴建了大量的佛寺建筑,主要分布在燕都龙城和城东的龙山上,可惜今天无一幸存。龙山自慕容皝肇建龙翔佛寺以后,陆续增修扩建,形成由许多座佛寺构成的规模宏大的佛寺建筑群。可以想见,当时龙山上塔寺林立、建筑宏伟、信徒众多、佛事兴隆的盛况。前面提到的高僧昙无竭和昙弘等,很可能就是当时龙翔寺的住持或弘法大师。正如著名佛史专家汤用彤所说的那样,燕都龙城是“北方佛法三宝兴隆之地.北方佛教的重要来源”。相比之下,在当时的东北地区,除了高句丽王室已经信奉佛教并在都城丸都建有几座佛寺外,其他地方还未沾法雨呢。

五、以燕都龙城为代表的三燕时期重要考古发现

(一)近半个世纪以来三燕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从l960年刊发了《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发掘简报》到现在,近半个世纪以 迄今,已经发现的三燕墓葬有:北燕冯素弗墓、后燕崔遹墓、袁台子东晋壁画墓、八宝村一号墓、大平房村壁画墓、北庙村一、二号墓、单家店三座鲜卑墓、沟门子晋壁画墓、十二台砖厂两晋墓和88M 1、奉车都尉墓、甜草沟晋墓、喇嘛洞墓地、大板营子鲜卑墓地、锦州李廆墓、北票下喇嘛沟晋墓、朝阳凌河大街医M3、仓粮窖鲜卑墓、袁台子北燕墓等。

比较重要的是具有墓主可考的冯氏墓和有纪年墓表的崔氏墓的发现,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断代依据。特别是北票喇嘛洞墓地,共发现三燕时期墓葬四百二十座,占地面积约l万平方米,是迄今我国北方地区所见规模最大的一处三燕文化墓地。

最早进行相关综合性研究的是宿白先生,他撰写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的重要论文。其后,徐基先生于l987年发表了《关于鲜卑慕容部遗迹的初步考察》。最先关注、研究慕容鲜卑马具的董高,撰写了《慕容鲜卑、高句丽、朝鲜、日本马具之比较研究》的论文。孙守道和徐秉琨先生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进行了考察。还有一些人研究了慕容鲜卑的金步摇饰和甲骑具装、陶器演变等。

(二)、燕都龙城考古的重大发现

近几年来,在朝阳老城区,也就是三燕故都龙城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先后发现了位于北塔下面的三燕和龙宫殿基址以及上面的北魏冯太后建造的思燕佛图、北塔东南面的三燕宫城城门遗址、龙城北面和东面城门、西面和东、北面的城墙等三燕时期龙城重要遗迹和大量的遗物。对研究三燕历史和文化、对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以及对朝鲜、日本的文化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曾被评为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此外,位于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西北的魏晋建筑群址,可能与史书上记载的曹魏初年慕容鲜卑先祖莫护跋自塞外入居辽西时曾“始建国于棘城之北”这一历史事件有关,也是一处重要的三燕建筑遗迹。

后燕慕容熙于公元402年(一说403年)所建的龙腾苑,经历史学家朱子方先生实地考察后推测,位于今朝阳北7公里的木头营子村附近的“东团山子和“西团山子”遗址有可能是龙腾苑中的景云山和宫殿建筑遗址。

六、三燕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在丰富多彩的三燕文化遗物中,最具民族特色、最有研究价值的,是金步摇饰和马具两个方面。

金步摇饰是辽西慕容鲜卑特有的重要服饰品,它在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金属饰物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除马具之外少有的一种曾对三国时期的朝鲜和古坟时代的日本发生过深远影响的器物。这种金饰皆见于前燕以前的鲜卑墓葬中,几乎可以作为判定慕容鲜卑建国以前的早期墓葬的标志性器物。

慕容氏马具系统现已成为三燕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慕容氏马具的东传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

慕容氏马具(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中叶)—高句丽马具(公元4世纪中叶)—朝鲜半岛马具(公元5世纪)—日本列岛马具(公元6世纪)。也就是说,东北亚地区的马具皆源于慕容氏马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金步摇饰和马具为代表的慕容鲜卑的骑马文化(即三燕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在东北的交汇点——龙城,大量地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并和当地文化相结合,使得骑马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繁荣,这在东北亚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光辉的一页。这也正是慕容鲜卑与三燕文化的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普遍关注的原因之所在。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上看,鲜卑慕容氏和他们建立的三燕地方王朝,对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历史文化的发展,曾经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燕都龙城,无论从中国古代历史和都城发展史,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角度,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鸠摩罗什(343—413)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袭高位。他的父亲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被龟兹王迎为国师,后被逼和王妹耆婆结婚,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罗什于七岁随他的母亲一同出家,即开始从佛图舌弥诵习阿毗昙,能通大义。九岁时随母亲渡辛头河,前往罽宾,师事当地著名大德、罽宾王从弟盘头达多,从受《杂藏》、《中》、《长》两部阿含。达多常常称赞他聪明,罽宾国王闻知,邀他入宫,和外道论师辩难。十二岁时他随母亲回龟兹,中途在沙勒停住一年。他在那里自习有部的要典《发智论》,以及“六足”诸论,又诵《增一阿含》。沙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沙门喜见的建议,为了勖励国内僧众,兼以对龟兹王表示友好,特举行大会,请罗什升座说《转法 轮经》,年轻的罗什从此声誉益著。先是罽宾三藏佛陀耶舍来止沙勒,其人学究大小乘,兼通五明诸论和世间方术,善于谈论,为沙勒太子达摩弗多所敬重,留在宫内供养。罗什后到,曾从之受学,他受了耶舍的影响,也于说法之暇,诵习《韦陀舍多论》,研究梵文撰述体制,又博览《四韦陀》和五明诸论,乃至阴阳历算,莫不穷究。他又在此遇到莎车大乘名僧须利耶苏摩,从之参学,听受《阿耨达经》,悟蕴、界、处诸法皆空无相,从此他的学问一变,专务方等,广求大乘义要,受诵《中》、《百》及《十二门》诸论。随后,他复随母北行,经过龟兹北境的温宿时,又以论议挫败当地一有名道士,更提高了他的声誉,龟兹王亲自来迎他归国。他回到龟兹以后,应王女阿竭耶末帝比丘尼之请,弘宣方等诸经,阐明诸法皆空、假名无实的深义,听众都受了感动,附近诸国也一同宗仰。二十岁时他在龟兹王宫受戒,从罽宾律师卑摩罗叉习《十诵律》。不久,他的母亲再往印度,临行特勉励他到中国弘传方等深教,他毅然引为己任,表示当忍受诸苦来弘法。他留住龟兹约二十多年,广习大乘经论。苻秦建元十五年(379),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称述龟兹佛教盛况,说到彼处王新寺有青年沙门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明大乘学。时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听到罗什在西域有这样高的声誉,就一再劝苻坚迎他来华。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他嘱吕光在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二十年(384),吕光攻陷了龟兹,得了罗什,但因吕光原不奉佛,莫测罗什智量,又见他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并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了婚,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次年(385),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相随至凉州,遂被留在那里。后来姚苌继苻坚称帝于长安,慕罗什高名,也曾虚心邀请,而吕光父子忌他智计多能,不放他东行。罗什被留凡十七年,隐晦深解,无法弘传。到了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出兵西攻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才被迎入关,这时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宗室显贵如姚旻、姚嵩、姚显、姚泓等,都信奉佛法,尽力维护,公卿以下莫不归心。而长安当地名僧群集,法化颇盛。弘始四年(402),罗什应姚兴之请,住逍遥园西明阁,开始译经。他先译出《阿弥陀》等经,接着就着手创译《大智度论》和《百论》。次年,姚兴以旧译诸经文多乘失经旨,劝请重译《大品般若》,并选宿旧义学沙门慧恭、僧[(丰*刀)/石] 、僧迁、僧睿等五百余人参加译场,详义著文。六年(404),他校定了《大品》译文,兼在中寺为罽宾律师弗若多罗度语,译出《十诵律》的大半,并重治《百论》译文。以后继出《佛藏》、《菩萨藏》等经。从弘始八年(406)起,他迁住大寺,续出《法华》、《维摩》、《华手》及《小品般若》等经,《中》、《十二门》等论,最后又应请译出《成实论》。他在译经之暇,还常在逍遥园澄玄堂及草堂寺讲说众经。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当时北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来华,到长安来寻他,每有疑义,必共谘决。他又具有文学天才,尝为《维摩经》译文作注,出言成章,不待删改;所作赠法和慧远偈文,都辞理婉约,韵味深长。在来华的外国译师中他是最能精通中土语文的人。他虽届高年,仍从事传译,未尝停歇。弘始十五年(413)四月,他因微疾,骤卒于长安大寺(关于罗什卒年,旧有各种说法,今参照今人所考,假定在这一年),时年七十。他临终遗言,所出经论三百余卷,惟《十诵》一部未及删订,自信诸译所传非谬,可供后世流通。

罗什虽于苻秦末年入华曾被留住凉州很久,但他在其地长期接触中土语文,深有领会,为他以后的译经事业奠定了有利的条件。他前后所出,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比较可信,但略有遗漏(约四、五部)。后来《开元录》著录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内缺本二十二部、八十二卷),则由沿袭《历代三宝记》之误,混入许多失译和伪托经论,须加辨别。罗什翻译事业,在当时是空前的。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他的译文以“曲从方言,趣不乖本”(见慧观《法华宗要序》)为原则,再考虑到中土诵习者的要求,在传译上或增或削,务求达意。因此,他译《法华经》时,常为表达言外的含意而有增文;译《智度论》时,又以秦人好简,裁而略之;译《中论》则将其中繁重乖缺处分别加以删补;译《百论》则反复陶练,务存论旨;这都因他并娴华梵,故能斟酌损益,游刃有余。他在译文上有所增削时,极其慎重,如他译《维摩经》时,常一言三复,精求原意;译《大品般若》则与诸宿学对校旧译,详其义旨,并以释论校经,必求文合然后付写,可见他在传译上惨淡经营的苦心。因此他所译经论,特为中土佛徒所乐诵,且对于后来的佛教文学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应归功于这位大家。罗什在翻译上的成就,也和长安先期的译业基础、以及当时参加译场的许多得力助手分不开。长安当苻秦时代,由于高僧释道安在此奖励译事,创立了译场的规模,已渐成为译经的重镇。到了罗什入关,姚秦奉佛更盛于前,译经事业基本上继承了道安所创的旧规,而由朝廷全力支持,加以扩充,遂为国立译场的开端。曾经参加前期译事的名德如法和、僧[(丰*刀)/石] 、僧睿、昙影、僧导等,此时都参加罗什主持的新译场,而成为得力的助手。同时还有原在长安的慧精、法领、道标、道恒、僧肇,以及来自庐山的道生、慧睿、慧观,来自北方的道融、慧严、僧业、慧询、昙无成,来自江左的僧弼、昙干,和来自其他各处的慧恭、宝度、道恢、道悰、僧迁、道流、道凭、昙晷等名僧,都参加译场,谘受深义。就中僧肇、僧睿、道生、道融、昙影、道恒、慧观、慧严诸人尤其著名,他们既精教理,兼善文辞,执笔承旨,各展所长,故能相得益彰。此外,西域僧人在翻译上和罗什合作的,有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律师弗若多罗和卑摩罗叉。相传罗什译《十住经》时,以于理未善,迟疑未著笔,既而耶舍至,共相谘决,辞理方定。罗什助译《十诵律》时,以无本可据,先须诵出律文,故以戒行著称的弗若多罗为度语,译至三分之二而多罗卒,译事只好中止。其后他的戒师卑摩罗叉来华,才共补译完成。从这些上面,看出罗什对于译事是如何的谨慎不苟。从罗什的译籍上,可以看出他所弘扬的,主要是根据般若经类而建立的龙树一系的大乘学说。般若各经卷帙浩繁,号称大部,其中《大品般若》(相当于唐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是比较早出的根本典籍,在中国早就一翻再翻了(即是《放光》、《光赞》)。学者的异解、争论,也都集中在这上面。但此经的奥蕴,得着龙树的释论即《大智度论》阐扬以后,方明白了然。这对当时佛教学界的需要而言,也非由龙树释论以通经不可,所以罗什于入长安的次年(402),便极其郑重地集五百余人来译《大智度论》。不久,又兼译《大品般若》,即以释论校正经文,又从经本楷定论义。这样,他所出《大品》,在经文分段以及安立品目上,都显出一经宗旨,而迥异于旧译。如他判全经为前后两分,各于其末置《嘱累品》,表示虽同说般若,而前分后分内容各有重点(依《智论》解释,即前分主要说根本道,而后分主要说方便道,以此二道为大乘学的宗要)。又如在经文中依释论安立《金刚品》以表示菩萨发心之精义;又安立《会宗品》,以见大乘学即是般若学。他又依释论在经初安立《三假(法、名、受)品》为发凡,于经末标《如幻品》(此品说涅槃就假名而言,和色香味等法同为如幻)为归结,以见全经乃用假名一义作骨干,以对治小乘视佛说一切法为实在的妄执。如此译文品目始终条理,一丝不乱,尤可见罗什有得于龙树般若学的真传,决非泛泛,而对当时学者纠正了误解,指示坦途,给义学上以深远的影响。跟着,罗什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上,译了龙树所撰宗经论的代表作《中论》。此书发挥般若实相之义,反复论证以假名成性空及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之义。罗什即于七十二家释论中,特选择善得论义的青目释,更配合译出入中观论门的《十二门论》和提婆破外执的《百论》而为助扬。他又重译《维摩》、《法华》两经,一则详菩萨解脱法门,一则明一乘佛果的究竟,都是和般若经意互相发明的。而从支(谦)竺(法护)以来即有旧译,研寻称盛,亦未得正解,由于他的重翻,也给义学以极大的启发。此外,他于戒律出《十诵律》及《比丘戒本》,于禅学出《首楞严三昧经》及《禅经》等。于小乘论译出比较接近般若的《成实论》,更于比喻文学译出马鸣《大庄严论经》;最后,他还译出马鸣、龙树、提婆诸传,以助学人理解这些大师的生平,提供了有关印度佛教史的重要资料。据《出三藏记集》所载传文,说罗什殁后,有外国沙门来言,罗什多所谙诵,在中土译出的还不及十分之一。由此可见罗什的博学,在传译上是适应当时需要而经过一番选择的。罗什少时,熟习有部经论。传说他初听须利耶苏摩为讲《阿耨达经》蕴处界皆空无相时,以他一向执有眼根,未即接受(推测他的毗昙学必近于当时所谓“根见家”的一系)。后知理有所归,乃弃小向大。他曾说如作大乘毗昙,非迦旃延子可比,对有部毗昙的不满,溢于言表。故他弘扬大乘以后,必对有部毗昙有所破斥。现以他的著述残缺,不得详知。只在他答庐山慧远问大乘深义中,提到说有为法四相是迦旃延弟子意,非佛所说;佛法中无微尘之名,为破外道及佛弟子邪论故说,无决定相,但有假名;三十四心、九无碍道、九解脱道皆非佛说等项,略见其对于毗昙的批判而已。罗什来华后专力翻译,著作不多。相传有《实相论》二卷为他有系统的著述,现已佚。他曾注《维摩》,亦无本,又有答庐山慧远及王稚远问的文章多篇,现存后人所集他答慧远问大乘深义十八科三卷,题为《大乘大义章》。此外,《广弘明集》收载他答姚兴《通三世论》书一篇。其他口义散见于关中诸疏。至于答王稚远问二十四项,现仅存略目,载于《出三藏记集》所辑收的陆澄《法论目录》中。现就他答慧远问所涉及的诸点看,如辨法身色、力、命、业相等如化,辨断烦恼残习差品,辨大种造色及生法无定相,辨如、法性、真际等义,多根据《大智度论》所说给以解释,亦可见他著述规模的一斑。罗什门人号称三千。盖当时义学沙门云集长安,多趋于他的门下。又罗什译经,常随即敷讲,参加译场的诸助手便成了听受义理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为僧肇、僧睿、道融、昙影等,后世有四杰、八俊、十哲之称。

关于“关于南北慕容的来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鸣珂]投稿,不代表海宁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hnjsjm.com/hainin/11877.html

(21)
鸣珂的头像鸣珂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鸣珂的头像
    鸣珂 2025年09月18日

    我是海宁号的签约作者“鸣珂”

  • 鸣珂
    鸣珂 2025年09月1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南北慕容的来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南北慕容的来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来历:南北...

  • 鸣珂
    用户091808 2025年09月18日

    文章不错《关于南北慕容的来历?》内容很有帮助